一棟8層小樓里,149家知名企業入駐,20.2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自由職業者接到工作……這不是吹出來的成績,而是遼寧營口搭建人才共享機制后實打實的統計數據。
偌大的招聘大廳冷冷清清,沒有企業的招聘展位,甚至沒有見到一個求職者,只有一個超大屏幕上顯示著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和圖表,這哪里像個人才市場?面對這樣的情景,來采訪的我不禁在心里暗暗打鼓,這不會是一個“畫大餅”、有名無實的項目吧?
可看到大數據云平臺上彈出的一個個實名納稅人和一筆筆企業的結算金額,我被說服了,因為稅收說不了謊。這些納稅人和企業來自全國各地,一座小城市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能有如此吸引力,堪稱奇跡。
近年來,東北人才外流情況嚴重,營口也不例外。對當地政府來說,幫企業引來人才是當仁不讓的職責,但如何引是個問題。
靠薪資待遇留人,社平工資在遼寧都排不進前五的營口沒有這個實力;靠職業發展前景留人,營口跟一二線城市有著眾多項目和團隊的狀況更沒法比。產業園負責人告訴我,出去宣講時談得最多的是“情懷”——期盼、懇求走出去的東北人回來建設家鄉。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為此,當地政府改變了以往的搶人觀念,搭建人才共享機制,從“既求所有,又求所用”轉變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共享人才,就是讓其他地方的一些自由職業者或者隸屬于某個企業的人,在空余時間幫助各地更多需要發展的中小企業解決問題。為此,營口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牽線”——幫企業和人才精準對接,降低供需雙方的搜尋和匹配成本。他們先以當地房租、人力成本低等條件吸引大企業搬來服務外包項目,然后通過企業影響力招攬大城市的人才來此“接活兒”,吸引來的人才越來越多,入駐的企業也越來越多,“雪球”越滾越大。
對個人來說,以合作者的身份在產業園平臺上接自己能做的項目,平臺幫他們審核企業和項目的真實性,并提供一些法務服務,平臺運營企業幫其購買意外傷害險,甚至代征代繳部分個人所得稅,不僅省去了在網上找“零活”的一些麻煩,也讓自身價值得到更好發揮。
對企業而言,產業園平臺解決了企業創辦初期雇傭人才成本高、發展期挽留人才難、信息化管理能力弱等難題,降低了企業的發展成本。同時,三四線城市創業者招不來好團隊的難題也得到化解,因為企業不需要把人才請過來,只需要把任務發過去。
對當地政府來說,一年半里留下了4個多億的稅收,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產業園再將部分稅收反哺用作運營經費,運營服務條件越好,吸引來的企業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
近幾年,為吸引人才,各地紛紛出臺一些人才引進和留用政策,甚至出現了區域間人才惡性競爭的情況。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建立靈活的用人制度,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制約,為人才合理流動、高效配置提供通道;建立人才共享網絡,促進人才與用人主體精確匹配、有效對接,推動人才為用人主體開展咨詢服務、技術指導等活動;建立區域人才、項目、政策協同機制,打破區域之間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藩籬。這是營口的人才共享機制帶給各地的重要啟示。
喝著上海的咖啡,在上海的公司繳納社保,業余時間完成其他地方的某家企業派出的項目,部分個稅繳納給中端所在地政府——未來,這樣的場景或許會更多地出現……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