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在堅守主業基礎上推動經營多元化,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習近平
天水文化創意產業
展現文旅融合新活力
□天水日報記者 郭琦
21世紀以來,中國迎來品質消費的時代,文創的潮流也隨之而來。文創產品在文化消費中的比重逐漸遞增,成為新一代的消費熱點,甚至逐步占據文化消費的主導地位。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都逐漸加大對文創業態的占比,爭相引入各類文創品牌,通過文創品牌增加消費者的體驗感,并且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打造成實體經濟中的一股軟實力。
毋庸置疑的是,文創產品的背后,有著厚重的文創氛圍和無限的文創空間。近年來,隨著天水伏羲文化、百年古建賈家公館福壽文化等為主題創作的系列文創產品相繼上市,天水的歷史文化在現代技術的運用下,被多元化解讀,文化創意產業正在逐漸為我市文旅融合注入新的活力。
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
古樸建筑里走出的“創客”
走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家公館,這座既有文化空間,也有文化創客空間的古宅,正在憑借著文創的力量煥發出新的生機。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作為我省首家專業文化創客空間,致力于打造可消費、可體驗、可帶走的天水歷史文化,實現了天水文化旅游的全民參與性、商品市場性、休閑體驗性。其自2016年6月開園運營以來,吸引了泥塑藝術、茶道文化、扎染設計、數字書法、路演展播、3D智能科技等四十六家創客及企業入駐。
近日,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系列產品之一的“六六伏羲養生杯”在微信朋友圈里頻頻轉發,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董事長劉曉武甚至親自當起了產品宣傳大使。“以前天水旅游紀念品,就是雕漆、小沙彌、夜光杯等,但現在我們通過挖掘天水文化做出的‘六六快客杯’,已經形成產業化的經營,每月的銷售量都在三十萬左右,這就是文創所作的貢獻。現在我們已經把‘六六快客杯’中的‘伏羲養生杯’打造成天水市旅游文化又一個新的名片,其不但獲得了國家專利,還獲得了國家大獎。”據劉曉武介紹,近四年來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設計創意以天水文化為基本內容的文創產品目前有四個大類,一千多種,三十六項專利,三項知識產權,并且部分文創產品還在2018年甘肅旅游商品大賽中獲得銀獎、2019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獲得銅獎。
除了與當地諸如飛天雕漆、天水絲毯廠、漢唐陶藝等一些文化企業合作外,其還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天水師范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利用創客的力量和高校合作,挖掘天水的文化基因。而現在已被大眾熟知的“六六快客杯”,就是與蘭州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合作,再通過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3D打印,最后由景德鎮的一家公司進行批量生產的文創產品。為什么選擇工業化制作?對此劉曉武講道:“因為國家主張文化的數字化、創業產業化一定要和工業對接,只有和工業對接起來,才能形成產業化。文創的核心就是要實現其價值,也就是俗稱的變現,如果說文創公司打造的是一種藝術空間,那我們就是以產品為主,相較而言商業化程度更高。因此我們和企業的聯系更緊密一些,他們和藝術機構聯系更緊密一些,而實現產業化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就業。”
文創并不是直接將一些現成的東西拿來展示,而是將挖掘的文化元素進行創意,再把創意變成設計,然后將設計變成產品,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文創產業鏈條;而這種鏈條里,又包括人才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幾大類。說起未來的規劃,劉曉武說:“我們一直在尋找與博物館合作的機會,也很期待和博物館合作。因為博物館里有好多文物,都可以作為文創產品的一種文化元素和基因。”
(提取麥積山石窟北周壁畫設計的麒麟獻瑞鑰匙扣)
“柒禮”文創園
打造有辨識度的文創產品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天水市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創作源泉,于2015年9月登記成立的天水市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也因此應運而生。“天水有很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無論文物還是歷史名勝,其厚重的歷史與文化,人們很難一眼看懂,而文創產品則是搭建大眾與歷史文化溝通的橋梁。”天水市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浩瑜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道。經過天水市文投公司的廣泛調研、大膽創新,2017年6月以伏羲文化為主題創新研發的系列產品正式進入大眾視野。次月,天水高鐵南站開通的同時,伏羲主題系列文創產品進入了天水南站文創展廳。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出臺的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并推出了與其相應的實施意見,全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為了鼓勵更多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其中,打造具有濃郁天水特色文化元素的文化創意品牌,2018年1月,按照市委宣傳部與市文旅局的工作安排,我市組建成立了天水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王浩瑜說:“有了政策支持,就能更好地整合本地優勢資源。傳統的旅游紀念品在當代消費環境下已日漸式微,文創產品可以說是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多元化解讀,其不但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還能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是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及提升當地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今年5月26日,在七里墩天河廣場B座,天水市舉行了首屆文創藝術節暨“柒禮”雙創園開園儀式,“柒禮”文創園作為我市的又一家文創園自此落地。12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正在改造中的天河廣場,站在其南側停車場,抬眼便能看到“柒禮”文創園的牌子。天水“柒禮”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卉剛剛從天水南站文創展廳回來,和室外冬季蕭瑟情景截然不同的是,她辦公室的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做工精美的文創產品。“這些瓷器快客杯是我從全國各地淘來的,那邊則是我們要在元旦之后推出的,專為麥積山景區打造的文創產品。”據王卉介紹,“柒禮”文創園前身是市文投公司的文創中心,現在他們以當代藝術館和精品書店為依托,進行文化創意的孵化工作。“我們這次以麥積山為主題打造的近百款文創產品,現在正處于最后的調試階段,在各方面確定以后將進行批量生產。”在介紹時記者看到,即便是從麥積山壁畫里提取元素創作的同一款鑰匙扣,也被打造出好幾個配色版本,就算是已經基本定模的書簽,還在圖案的色彩過渡上做著深淺調整。
“未來我們打算將附近打造成文化街區,將本地文化都串聯起來,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感受天水文化。”說到文化街區,王卉不禁贊嘆起北京、上海、南京一帶的文化街區。“比如南京,也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之一,那里的傳統美食文化街和其他很多地方不同,雖然都是截然不同的店鋪,但不會有特別喧鬧的音樂,也沒有人聲鼎沸的大聲叫賣,給人安靜而精致的感覺。”王卉說,無論怎樣的文化創意,除了凸顯本地特色外,還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辨識度,這一點對于文創產品來說至關重要。
(摳圖)
武山“非遺”展廳
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一直以來,我市就有不少手藝人和被列入“非遺”的傳統手工藝,這些富含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無不凝聚著本地傳統文化和智慧。天水的“非遺”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無不記錄著當地傳統文化的演變。
近年來,我市實施的天水飛天雕漆、天水黃河雕漆、天水新天絲毯等文化企業“非遺”傳承和技改項目,甘谷縣大漠行麻編鞋業有限公司及麻編織品生產線擴建項目都被列入2018年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四十個重點項目名單;天水新天絲毯有限公司、天水黃河雕漆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兩家文旅企業被省政府授予2017年度“全省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跨越發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天水絲毯織造技藝、天水雕漆技藝兩個項目進入國家振興傳統工藝重點扶持項目庫。以這些文化企業為代表的新興文化業態,正在引領著我市文創產品研發和創新走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由此可見,文旅產業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非遺”項目,近年來我市兩區五縣的博物館,也用各種形式將“非遺”再次帶入大眾視野。為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資源,2017年6月武山縣博物館舉辦了“文化武山·創意未來”專題展覽,共展出二十五大類一千余件(套)展品,主要包括武山“三編”、“三雕”、鴛鴦玉制品、刺繡、泥塑、旋鼓、麥稈畫、樹皮畫、紙漿畫、石頭畫等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開展一年來參觀人數累計達13.5萬人次,產品交易額突破100萬元。“此次展覽得到了省旅發委,市文旅局,武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武山縣文化旅游創意產品人才培訓開發項目也被縣委組織部申報為2017年武山‘重點縣域經濟人才項目’。”武山縣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李陽說,這得益于博物館將“非遺”展廳保留至今,展廳主要將“非遺”傳承人和一些本地手藝人的創新作品集中進行了展示,借助博物館廣泛的交流活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借著展覽的機會,武山縣博物館還舉辦了五期文化旅游創意產品人才培訓班,共計四百余人次。武山縣旅游委還建成了文化旅游創意產品人才培訓中心和山丹鴛鴦玉雕、山丹刺繡、四門麥稈畫等三個人才實訓基地,并與縣人社局聯合建成五個扶貧車間。武山縣博物館館長裴應東說,雖然他感覺在創新上這些產品還尚有欠缺,但引起的群眾關注度和響應度卻不小。“可以說‘文化武山·創意未來’文創產品展,促進了武山縣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擴大了全縣文創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也助推了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工作,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加強了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引領帶動了武山文創產業快速發展,提升了文創產業科學化水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