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6月9日訊(記者黃俊毅)記者從9日舉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獲悉:目前,我國已擁有52項“世界遺產”,名列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2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有效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去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時間為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今年6月9日是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張建龍表示,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既承載著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又關乎著地球生態安全。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積極履行公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建立了中央、地方和遺產地三級管理機構和隊伍,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規劃、建設、管護、監測、執法等綜合管理體系,既維護了生物多樣性和文化豐富性,又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就業增收,還為全球遺產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表示,國務院批準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對于促進社會公眾更廣泛了解、保護和永續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意義重大。我國自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目前,我國已有52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二,成為展示美麗中國、文化強國的亮麗名片。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通過多種形式,深入開展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系列宣傳活動,引導公眾關心、支持和參與遺產保護與發展,更好地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地將在本地區的世界遺產地和自然保護地內,采取游客門票減免、科普講座、有獎知識競賽、公益展覽等方式,開展世界遺產進校園、“我的世遺我的家”等遺產日特色活動,弘揚綠色發展理念,促進公眾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認知,展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